李清照《声声慢》原文与赏析
李清照的《声声慢》是宋代婉约词的代表作,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手法,抒发了作者在国破家亡后的孤寂与哀愁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入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涵。
原文
声声慢
宋·李清照
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。
乍暖还寒时候,最难将息。
三杯两盏淡酒,怎敌他、晚来风急?
雁过也,正伤心,却是旧时相识。
满地黄花堆积,憔悴损,如今有谁堪摘?
守着窗儿,独自怎生得黑?
梧桐更兼细雨,到黄昏、点点滴滴。
这次第,怎一个愁字了得!
译文
我茫然地寻觅,四周冷清寂寥,心中充满凄凉悲切。
在这忽暖忽寒的季节,最难调养身心。
喝几杯淡酒,怎能抵挡傍晚的寒风?
大雁飞过,正触痛我的心,它们竟是旧日相识。
菊花凋零堆积满地,枯萎残败,如今还有谁去采摘?
独坐窗前,怎样才能熬到天黑?
细雨敲打梧桐,黄昏时分,雨声点点滴滴。
这般情景,一个“愁”字如何能概括!
注释
寻寻觅觅:形容心神不宁,若有所失。
戚戚(qī qī):悲伤忧愁的样子。
将息:调养休息。
敌:抵挡。
旧时相识:大雁曾为丈夫传书,如今物是人非。
黄花:菊花,象征晚年孤寂。
怎生:怎么能够。
次第:情形,光景。
创作背景
此词作于南宋初期,李清照经历丈夫赵明诚病逝、金兵南侵的动荡,流寓江南。晚年孤苦无依,词中“雁过”“黄花”等意象,皆暗含对往事的追忆与现实的绝望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以“愁”贯穿全篇,层层递进,从环境冷清到内心凄楚,最后以“怎一个愁字了得”收束,余韵无穷。
2. 语言艺术:开篇七组叠词独创一格,音律顿挫,强化了孤寂感;口语化表达如“怎生得黑”,质朴中见深挚。
3. 意象运用:“雁”“黄花”“梧桐细雨”等意象交织,营造出衰败、孤冷的意境。
4. 情感表达:通过日常生活细节(饮酒、听雨)展现无法排遣的哀愁,体现了婉约词“深衷浅貌”的特质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声声慢》的艺术成就首先体现在音韵的匠心独运。开篇十四字叠词如泣如诉,形成急促的节奏,模拟出作者徘徊无措的心绪。宋代张端义《贵耳集》评其“创意出奇”,正是对此的大胆肯定。而“点点滴滴”的雨声,又以叠词呼应开篇,使全词在音律上首尾圆合,愁绪循环往复。
范文二
李清照将个人悲剧升华为时代缩影。词中“雁过也”三句,暗用《汉书·苏武传》鸿雁传书典故,却反写“旧时相识”带来的刺痛。这种今昔对比,不仅是个人的丧夫之痛,更隐喻北宋灭亡后文人漂泊的集体创伤。结尾“怎一个愁字了得”,看似直白,实则以否定形式拓宽了“愁”的边界,涵盖家国之恨与生命之悲。
关于《声声慢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戚戚(qī qī)、将息、次第。
文学常识:李清照号易安居士,婉约派代表;此词为双调慢词,押入声韵。
意象分析:黄花(迟暮)、梧桐细雨(愁思绵长)、雁(离愁别绪)。
艺术手法:叠词强化情感、白描勾勒画面、以景结情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将息:调养休息
(2)次第:情形,光景
解析:需结合上下文,如“将息”与“最难”呼应,体现身心俱疲的状态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“满地黄花堆积”的深层含义。
答案:以凋零的菊花自喻,既写晚年容颜憔悴,又暗含无人赏识的孤独,物我交融。
解析:注意“黄花”在传统文化中的双重象征——高洁与衰败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李清照《醉花阴》与《声声慢》的愁绪差异。
答案:《醉花阴》是闺中闲愁,含蓄婉转;《声声慢》是生死之痛,直抒胸臆,语言更显沉痛。
解析:两词均写秋愁,但创作阶段不同,情感浓度有显著变化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“梧桐更兼细雨”的意境营造。
答案:以听觉写愁思,雨打梧桐的单调声响强化了时间的漫长难捱,衬托作者独坐无眠的孤寂。
解析:此句化用温庭筠“梧桐树,三更雨”,但更侧重主观感受的刻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