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诗经·蒹葭》原文与赏析
《蒹葭》是《诗经·秦风》中的名篇,以水边芦苇起兴,抒写对"伊人"的执着追寻与求而不得的怅惘。诗中意象朦胧,情感深沉,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意境美的典范。
原文
《蒹葭》
《诗经·秦风》
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
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
溯洄从之,道阻且长。
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央。
蒹葭萋萋,白露未晞。
所谓伊人,在水之湄。
溯洄从之,道阻且跻。
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坻。
蒹葭采采,白露未已。
所谓伊人,在水之涘。
溯洄从之,道阻且右。
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沚。
译文
芦苇茂密青苍,露水凝结成霜。
心中思念的人,就在河水另一方。
逆流而上去寻她,道路险阻又漫长。
顺流而下去寻她,仿佛就在水中央。
芦苇繁盛萋萋,露水尚未晒干。
心中思念的人,就在河水那岸边。
逆流而上去寻她,道路险阻又高攀。
顺流而下去寻她,仿佛就在水中滩。
芦苇茂密鲜明,露水还未消失。
心中思念的人,就在河水那一头。
逆流而上去寻她,道路险阻又曲折。
顺流而下去寻她,仿佛就在水中洲。
注释
蒹葭(jiān jiā):芦苇。
苍苍:茂盛的样子。
伊人:那个人,指所思慕的对象。
溯洄(sù huí):逆流而上。
溯游:顺流而下。
晞(xī):干。
跻(jī):升高,指道路陡峭。
坻(chí):水中的小沙洲。
涘(sì):水边。
沚(zhǐ):水中的小块陆地。
创作背景
《蒹葭》创作于春秋时期,属《诗经·秦风》。秦地多水泽,芦苇丛生,诗人借景抒情,表达对理想或爱情的追求。此诗或与秦地祭祀水神有关,也可能隐喻贤人难求、理想难达的苦闷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全诗三章,采用重章叠句形式,每章仅换数字,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。
2. 意象运用:以"蒹葭""白露"起兴,营造清冷朦胧的意境,象征求而不得的怅惘。
3. 情感表达:通过"溯洄""溯游"的反复追寻,突出执着与无奈的交织。
4. 语言艺术:双声叠韵词(如"苍苍""萋萋")增强音乐性,动词"阻""跻""右"层层递进表现艰难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蒹葭》最动人处在于其朦胧美与永恒感。"伊人"始终在水一方,似近实远,可望不可即。这种空间阻隔象征理想与现实的距离,芦苇与白露的意象更添凄清色彩。三章复沓中,"道阻且长""道阻且跻""道阻且右"的递进,将追寻的艰难推向极致,而"宛在"的虚幻感又让希望若隐若现。这种矛盾张力,正是人类面对理想时普遍心理的写照。
范文二
从接受美学角度看,《蒹葭》的开放性使其成为多义性文本。汉代经学家视其为讽刺秦襄公不用周礼之作;现代学者多认为表达爱情追求;而哲学层面,它揭示了人类对超越性存在的永恒追寻。诗中"水"的意象尤其值得玩味——既是阻隔的屏障,又是追寻的路径,这种悖论恰恰体现了生命的本质:正是在不断克服障碍的过程中,人的精神得以升华。
关于《蒹葭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与读音:蒹葭(jiān jiā)、溯洄(sù huí)、晞(xī)、跻(jī)、沚(zhǐ)
文学常识:出自《诗经·秦风》,重章叠句手法,赋比兴中的"兴"
意象意境:蒹葭、白露、秋水构成的凄清朦胧之境
知识全解:中国古代诗歌中"水"意象的阻隔与追寻双重象征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蒹葭苍苍:__________
(2)白露未晞:__________
答案:
(1)茂盛的样子
(2)干
解析:需结合植物与露水的自然特征理解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"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
答案:表达对理想或爱慕对象的深切思念与可望不可即的怅惘。
解析:"一方"强调空间阻隔,"所谓"隐含不确定感。
三、表现手法
题目:分析诗中重章叠句的作用。
答案:通过章句的复沓与微调,强化追寻主题,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,同时展现情感递进。
解析:三章中"长""跻""右"的变换体现困难升级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"溯洄从之"与"溯游从之"的象征意义?
答案示例:象征人类追求理想时的两种路径——逆流而上体现不畏艰难的执着,顺流而下暗含顺应规律的智慧,二者矛盾统一。
解析:可联系《论语》"知其不可而为之"与道家"顺其自然"思想对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