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白居易《琵琶行》原文与赏析

白居易《琵琶行》原文与赏析

时间:2025-08-21 10:15:01

白居易《琵琶行》原文与赏析

《琵琶行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,通过琵琶女的遭遇与诗人自身贬谪经历的共鸣,展现封建社会底层艺人的悲苦命运与士人的失意情怀。

原文

《琵琶行》(并序)

唐·白居易

浔阳江头夜送客,枫叶荻花秋瑟瑟。

主人下马客在船,举酒欲饮无管弦。

醉不成欢惨将别,别时茫茫江浸月。

忽闻水上琵琶声,主人忘归客不发。

(中略全诗原文)

译文

秋夜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,枫叶荻花在风中沙沙作响。

我下马走进友人的船中,举起酒杯却无音乐助兴。

醉意中更觉离别凄凉,唯有月光笼罩着茫茫江水。

忽然听到水面传来琵琶声,我与友人都忘却了启程。

注释

【瑟瑟】风吹草木声,音sè sè,既写秋意萧瑟,又暗喻人物心境。

【管弦】代指音乐,典出《礼记·乐记》"金石丝竹,乐之器也"。

【江浸月】月光铺满江面,运用通感手法,将视觉转化为触觉体验。

创作背景

元和十年(815年),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被贬江州司马。次年秋夜送客浔阳江畔,偶遇长安琵琶女,两人"同是天涯沦落人"的遭遇触发创作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上采用双线叙事:明写琵琶女技艺与身世,暗抒诗人政治失意,结尾"江州司马青衫湿"实现情感共振。

2. 音乐描写堪称古典诗歌典范,"大弦嘈嘈如急雨"等句运用博喻、通感,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与触觉意象。

3. "同是天涯沦落人"突破士妓阶层隔阂,体现儒家"仁者爱人"思想,具有进步意义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琵琶行》最动人处在于将音乐美学与生命体验完美融合。诗人用"银瓶乍破水浆迸"的突发性音响,对应琵琶女"钿头银篦击节碎"的青春毁灭;以"四弦一声如裂帛"的刺耳终结,暗示人生理想的彻底破碎。这种声情相生的艺术处理,使抽象音乐成为具象化的命运符号。

范文二

诗中"去来江口守空船"的琵琶女形象,实为白居易精神世界的镜像。宋代洪迈《容斋随笔》指出:"乐天谪居江州,商妇之词即自寓也。"诗人通过"妆成每被秋娘妒"的细节,将自身"忠而被谤"的愤懑投射其中,形成士人与歌妓双重身份的艺术叠印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【字词】瑟瑟(sè)、嘈嘈(cáo)、间关(jiàn)、虾蟆陵(há má)

【典故】"五陵年少"指汉代五座皇陵区,唐代为贵族聚居地;"善才"代指曹保、曹善才父子,唐代著名琵琶师。

【意境】"唯见江心秋月白"以空镜头收束全篇,营造"此时无声胜有声"的审美留白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敛容:__________

(2)促弦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收敛表情,变得严肃

(2)拧紧琴弦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座中泣下谁最多?江州司马青衫湿"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

答案:通过对比强调诗人共鸣之深,既是对琵琶女遭遇的悲悯,更是对自身贬谪命运的感伤,展现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。

三、表现手法

题目:分析"大珠小珠落玉盘"的艺术效果。

答案:运用通感与比喻,将琵琶声转化为视觉意象,"大珠"写重音浑厚,"小珠"状轻音清脆,"玉盘"暗示音质纯净,构成多层次听觉画面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