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诗经·关雎》原文与赏析
《关雎》是《诗经》首篇,以水鸟和鸣起兴,抒写君子对淑女的思慕与追求,展现了先秦时期淳朴真挚的情感表达与礼乐文化内涵。
原文
《关雎》
佚名(周代民歌)
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
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
参差荇菜,左右流之。
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。
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。
悠哉悠哉,辗转反侧。
参差荇菜,左右采之。
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。
参差荇菜,左右芼之。
窈窕淑女,钟鼓乐之。
译文
雎鸠鸟关关和鸣,栖息在河中沙洲。
贤良美好的女子,是君子的好配偶。
长短不齐的荇菜,顺着水流左右摇摆。
贤良美好的女子,醒时睡时都想追求。
追求却未能得到,日夜思念难安眠。
思绪悠悠无尽头,翻来覆去难入眠。
长短不齐的荇菜,左右采摘不停歇。
贤良美好的女子,弹琴鼓瑟表亲近。
长短不齐的荇菜,左右挑选仔细看。
贤良美好的女子,鸣钟击鼓使她欢欣。
注释
关关:拟声词,雎鸠和鸣声。雎鸠(jū jiū):水鸟名,古人认为此鸟情意专一。
窈窕(yǎo tiǎo):娴静美好的样子。淑女:品德贤良的女子。
荇(xìng)菜:水生植物,可食用。流:捞取,此处喻指追求。
芼(mào):择取。琴瑟、钟鼓:礼乐器具,象征合于礼制的追求方式。
创作背景
《关雎》产生于西周初期,收录于《诗经·国风·周南》。周代采诗官收集民间歌谣,经乐官整理后用于礼仪活动。孔子曾评价此诗"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",体现了儒家推崇的中和之美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采用重章叠句形式,三章层层递进,从初见思慕到辗转反侧,最终以礼乐相待,展现情感发展的完整过程。
2. 比兴手法尤为精妙,以雎鸠和鸣喻男女相得,以采荇菜喻追求淑女,自然意象与人类情感完美融合。
3. "乐而不淫"的情感表达,将热烈爱慕约束在礼制范围内,既体现人性本真,又符合社会规范。
4. 双声叠韵词(如"参差""辗转")与四言句式形成明快节奏,朗朗上口又含蓄隽永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关雎》开创了中国爱情诗的抒情范式。全诗以"兴"为灵魂,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的基本结构,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经典模板。雎鸠意象的运用尤为精当,这种传说中终生不换配偶的水鸟,既暗示了情感的忠贞,又为全诗奠定了庄重基调。诗中"寤寐求之""辗转反侧"的描写,将相思之苦具象化,而"琴瑟友之""钟鼓乐之"的设想,则体现了周代"发乎情,止乎礼"的婚恋观念。
范文二
《关雎》的深层价值在于展现先秦时期的情感美学。全诗通过"求之不得"到"钟鼓乐之"的情感升华,构建了"慕—求—得"的理想婚恋模式。采荇菜的劳动场景反复出现,暗示追求过程需要付出努力。值得注意的是,诗中始终以"淑女"而非"美人"相称,强调品德而非容貌,这种价值取向对后世影响深远。结尾的礼乐场景,将个人情感纳入社会伦理框架,体现了个人性与社会性的和谐统一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读音:雎(jū)鸠、窈窕(yǎo tiǎo)、荇(xìng)菜、芼(mào)之
2. 文学常识:六义(风雅颂赋比兴)、四始说(《关雎》为风之始)、孔子诗论
3. 艺术特色:重章叠句、比兴手法、四言句式、双声叠韵
4. 思想内涵:中和之美、发乎情止乎礼、婚恋观的伦理表达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流之:__________
(2)芼之:__________
答案:
(1)采摘
(2)择取
解析:需结合"荇菜"的采摘场景理解,不可简单对应现代汉语词义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琴瑟友之""钟鼓乐之"反映了怎样的婚恋观念?
答案:体现了周代以礼乐文化规范情感的婚恋观,追求情感表达与礼制约束的平衡。
解析:需联系西周礼乐制度背景,注意"友""乐"等动词的礼仪内涵。
三、艺术手法
题目:分析"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"的起兴作用。
答案:以雎鸠和鸣起兴,既渲染氛围又隐喻男女相悦,自然引出"君子好逑"的主题。
解析:需明确"兴"的定义,说明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的内在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