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清照《如梦令》原文与赏析
《如梦令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代表作,以清新婉约的语言描绘酒后惜花之情,展现少女时代的闲愁与细腻。本文将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角度鉴赏,解析这首小令的艺术魅力。
如梦令·昨夜雨疏风骤
宋·李清照
昨夜雨疏风骤,
浓睡不消残酒。
试问卷帘人,
却道海棠依旧。
知否,知否?
应是绿肥红瘦。
译文
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,
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。
问卷帘的侍女窗外如何,
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。
你可知道,你可知道,
这个时节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。
注释
【雨疏风骤】雨点稀疏而风声急促,暗示暮春气象。"骤"(zhòu)形容风力迅猛。
【卷帘人】指侍女,与"却道"形成主仆认知差异,暗含词人敏感特质。
【绿肥红瘦】创造性使用拟人手法,"肥"形容叶茂,"瘦"写花残,形成色彩与形态的强烈对比。
创作背景
此词作于李清照婚前居汴京时期。宋代士大夫阶层盛行赏花饮酒之风,李清照作为太学生赵明诚之妻,常参与文人雅集。词中描写的海棠意象,在北宋文人圈中象征青春易逝,与当时流行的"惜春"主题一脉相承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精巧:全词33字,采用问答体,通过"试问-却道-应是"三层转折,完成从叙事到抒情的升华。
2. 炼字艺术:"疏""骤"精准捕捉天气特征,"肥""瘦"以俗语入词却化俗为雅。
3. 情感表达:表面写惜花,实则暗含对青春易逝的隐忧,体现宋代女性文学特有的含蓄美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这首小令最动人处在于"绿肥红瘦"的创造性表达。词人突破常规审美范式,用描述人体的"肥瘦"形容植物,将视觉感受转化为生命体验。这种通感手法不仅准确描摹暮春景象,更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温度。侍女"海棠依旧"的平淡回答与词人敏锐感知形成的反差,深刻揭示了艺术观察者与普通人的本质区别。
范文二
李清照以闺阁日常入词,却展现出超越性别的艺术洞察力。"浓睡不消残酒"既交代前夜雅集场景,又暗含微妙的心理状态。全词通过天气、睡眠、对话三层铺垫,最终凝练为"绿肥红瘦"的哲学感悟。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方式,体现了宋代文人词"即事明理"的典型特征,也为后世树立了"小题材大境界"的创作典范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骤(zhòu)、卷帘人、绿肥红瘦
2. 文学常识:李清照号易安居士,婉约派代表;《如梦令》为单调小令,正体33字
3. 艺术特色:白描手法、对话体结构、炼字艺术
4. 意象分析:海棠象征青春,风雨暗喻时光流逝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词中的意思:
(1)雨疏风骤:__________
(2)卷帘人:__________
答案:
(1)雨点稀疏而风声急猛
(2)负责卷帘的侍女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绿肥红瘦"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
答:既写暮春时节绿叶繁茂、红花凋零的自然景象,又暗含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,折射出词人对青春易逝的隐忧。
三、表现手法
题目:分析词中对比手法的运用
答案:通过"雨疏风骤"与"海棠依旧"的客观对比,"知否"三句的主客认知对比,强化了词人的敏锐感知,突出惜春主题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"绿肥红瘦"在现代语境中的适用性?
答案示例:该词生动诠释了"盛衰相替"的自然规律,可用于论述新旧更替的必然性,或提醒人们关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细微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