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屈原《离骚》原文与赏析

屈原《离骚》原文与赏析

时间:2025-08-23 08:15:01

屈原《离骚》原文与赏析

《离骚》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,展现了他对理想政治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。本文将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深入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。

原文

离骚

屈原

帝高阳之苗裔兮,朕皇考曰伯庸。

摄提贞于孟陬兮,惟庚寅吾以降。

皇览揆余初度兮,肇锡余以嘉名:

名余曰正则兮,字余曰灵均。

译文

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,先父名叫伯庸。

在寅年寅月寅日,我降生人间。

父亲观察我的生辰,赐予我美名:

给我取名为正则,取字为灵均。

注释

高阳:传说中古帝王颛顼的称号。

苗裔:后代子孙。

朕:我,先秦时期人人可用。

皇考:对亡父的尊称。

摄提:古代纪年术语,指寅年。

孟陬:夏历正月。

庚寅:干支纪日,指寅日。

初度:出生时的天象。

嘉名:美好的名字。

创作背景

屈原生活在战国中后期,楚国由盛转衰。他主张联齐抗秦,遭贵族排挤,被流放汉北。此间创作《离骚》,表达政治理想破灭的悲愤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自述身世、政治理想、现实困境、精神追求四部分。

2. 语言:骚体句式,多用"兮"字,节奏鲜明。

3. 思想:坚持美政理想,不与世俗同流合污。

4. 艺术:香草美人象征手法,开创浪漫主义传统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离骚》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个人抒情诗的新纪元。屈原以瑰丽的想象构建了一个神话与现实交织的世界。诗中"制芰荷以为衣兮,集芙蓉以为裳"的意象,展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追求。这种以服饰象征品德的表达方式,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。

范文二

《离骚》的政治抒情特质尤为突出。屈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联系,"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"的慨叹,体现了士大夫的责任担当。诗中反复出现的"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"更成为千古名句,彰显了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读音:陬(zōu)、揆(kuí)、肇(zhào)

2. 文学常识:骚体诗特征、楚辞代表作家

3. 艺术手法:比兴象征、神话传说运用

4. 思想内涵:爱国主义、理想主义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苗裔:__________

(2)揆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后代子孙

(2)揣度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"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"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?

答: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、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离骚》与《诗经》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?

答:《诗经》多用赋比兴,风格质朴;《离骚》善用神话传说,想象瑰丽,开创浪漫主义传统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惟草木之零落兮,恐美人之迟暮"的艺术特色。

答:以草木凋零比喻年华逝去,用美人迟暮象征理想难酬,比兴手法含蓄深刻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《离骚》中"举世皆浊我独清"的现代意义?

答:启示人们在复杂环境中保持独立人格,不随波逐流,具有现实警示作用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