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至节气诗精选:10首描写最长日的唐宋名篇
当夏至的骄阳悬于苍穹之巅,古人的笔墨便在这白昼最长的日子里流淌出金辉。从唐代宫廷的冰盏轻响,到宋代田园的蝉鸣稻浪,诗人们以敏锐的感官捕捉着光与影的角力。这些诗行不仅是时间的刻度,更承载着对阴阳消长的哲学凝视,对物候变迁的深情咏叹。
1、《夏至日作》
权德舆〔唐代〕
璿枢无停运,四序相错行。
寄言赫曦景,今日一阴生。
此诗以天文意象开篇,"璿枢"喻指北斗星柄,暗合《鹖冠子》"斗柄南指,天下皆夏"的记载。诗人敏锐捕捉夏至"一阴生"的物候特征,在极阳时刻预见阴气萌动的自然规律。后两句化用《周易》"冬至一阳生,夏至一阴生"的哲学观照,将节气变化升华为宇宙运行之理。权德舆作为中唐台阁诗人,其作品常带有礼官特有的仪式感,此诗短短二十字却蕴含天象观测与阴阳辩证的双重智慧。
2、《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》
白居易〔唐代〕
忆在苏州日,常谙夏至筵。
粽香筒竹嫩,炙脆子鹅鲜。
水国多台榭,吴风尚管弦。
每家皆有酒,无处不过船。
白居易以味觉记忆勾勒吴地夏至风情,竹筒粽与烤鹅的描写充满市井烟火气。诗中"台榭""管弦"等意象,再现了江南水乡节宴的雅致场景。此诗作于开成三年洛阳,时诗人任太子少傅,通过对苏州旧俗的追忆,展现南北风俗差异。末联"每家皆有酒"的重复句式,暗含《诗经·七月》"朋酒斯飨"的古老节庆传统。白诗特有的平易风格在此转化为对地方风物的深情凝视,食物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。
3、《夏至》
范成大〔宋代〕
李核垂腰祝饐,粽丝系臂扶羸。
节物竞随乡俗,老翁闲伴儿嬉。
范成大的田园视角在此诗中展露无遗。前两句记载南宋夏至习俗:腰间挂李核防蛀,臂系彩丝祈平安,这些细节可与《岁时广记》记载互证。后两句以老翁形象点明节气的代际传承意义,"竞随乡俗"四字道出民间智慧的生生不息。诗人将自身隐于观察者位置,延续了其《四时田园杂兴》的创作特色。诗中"祝饐"(防噎)与"扶羸"(助弱)的用典,暗含医理与巫术交融的古老养生观念。
4、《夏至后初暑登连天观》
杨万里〔宋代〕
登台长早下台迟,移遍胡床无处移。
不是清凉罢挥扇,自缘手倦歇些时。
杨万里以典型的生活细节捕捉夏至后的暑热体验。"移遍胡床"的动态描写,呼应杜甫"转添愁伴客,更觉老随人"的羁旅情怀,却转化为幽默的自我解嘲。诗中"罢挥扇"与"手倦"形成因果链条,将物理炎热转化为肢体语言的疲惫叙事。这种"诚斋体"特有的微观视角,把节气体验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身体记忆。末句"歇些时"的口语化表达,消解了传统登高诗的严肃性,体现宋诗的生活化倾向。
5、《夏至过东市二绝》
洪咨夔〔宋代〕
插遍秧畴雨恰晴,牧儿顶踵是升平。
秃穿犊鼻迎风去,横坐牛腰趁草行。
此诗以独特的牧童视角展现夏至农事。首句"插遍秧畴"点明芒种后、夏至前的农时特征,雨晴转换暗合"夏至雨点值千金"的农谚。诗中牧童"顶踵升平"的夸张描写,与"秃穿犊鼻"的诙谐形象形成张力,将田园牧歌解构为具象的生存图景。洪咨夔作为南宋理学家,却在诗中展现对市井生活的细致观察,"横坐牛腰"的动感画面,延续了范成大以来田园诗的世俗化转向。这种对劳动身体的诗意凝视,打破了传统节气诗的抒情框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