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荫露第十七回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《花荫露》是清代文人李渔创作的短篇小说集,第十七回以细腻笔触描绘了市井生活与人性百态。本文提供原文、白话翻译及深度解析,帮助学生掌握古典文学鉴赏方法与应试技巧。
原文
《花荫露·第十七回》 清·李渔
【上阕】
雨打梨花深闭门,
忘了青春,误了青春。
赏心乐事共谁论?
花下销魂,月下销魂。
【下阕】
愁聚眉峰尽日颦,
千点啼痕,万点啼痕。
晓看天色暮看云,
行也思君,坐也思君。
译文
春雨敲打紧闭的梨花院门,
虚度了青春年华,辜负了青春时光。
能与谁诉说心中的欢愉?
在花前黯然神伤,在月下独自惆怅。
整日愁眉紧锁,
泪痕斑斑点点。
从早到晚望着天色云霞,
行走时思念你,静坐时也思念你。
注释
【深闭门】"深"字强调隔绝之彻底,暗示主人公自我封闭的决绝心态。
【销魂】典出江淹《别赋》,此处化用为双重含义:既指极度的快乐,又暗含离散之苦。
【颦(pín)】皱眉,源自西施捧心典故,强化了愁绪的具象化表达。
【千点万点】夸张修辞,通过数量叠加形成视觉冲击,与李清照"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"异曲同工。
创作背景
康熙十二年(1673年),李渔结束游历定居南京芥子园。此篇作于其戏曲理论集《闲情偶寄》完稿期间,反映了作者对市井女性情感世界的观察。当时江南商品经济繁荣,女性自主意识萌芽,但礼教束缚仍存,这种矛盾在作品中形成特殊张力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词牌体式叙事,上下阕形成"景-情"对应,空间从庭院推移至天际,时间从白日延伸至夜晚。
2. 语言艺术:"打""忘""误"三个动词连用,打破传统闺怨诗的含蓄,具有话本小说的直白特质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女性独白解构"女子无才便是德"的传统观念,展现被压抑的情感需求。
4. 艺术创新:将散曲的俚俗趣味融入雅词,开创"以曲入词"的创作手法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这首作品最显著的特点是时空折叠的艺术处理。物理时间的流逝("晓看天色暮看云")与心理时间的凝滞("行也思君,坐也思君")形成悖论式共存,这种时空矛盾恰恰揭示了思念的本质——在情感浓度达到极致时,客观时间尺度会失去意义。李渔巧妙运用戏曲中的"虚拟时空"手法,使短短数十字容纳了巨大的情感张力。
范文二
文本中"梨花"意象的运用耐人寻味。不同于传统诗词中象征纯洁的单一属性,此处的梨花同时承载着多重隐喻:雨打梨花的听觉意象暗示外部压力,深闭门的视觉意象象征心理防御,而误了青春的花期则指向生命价值的焦虑。这种意象的复合性,体现了李渔作为戏曲家对舞台道具象征功能的文学化移植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颦(pín)、销(xiāo)魂、缘(yuán)
2. 文学常识:李渔"无声戏"理论、明末清初世情小说发展脉络
3. 艺术手法:意象叠加、时空转换、口语入诗
4. 核心考点:闺怨题材的突破、市井文学的雅俗共赏特征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深闭门:__________
(2)销魂:__________
答案:
(1)紧紧关闭门户,象征与外界隔绝
(2)形容极度悲伤或快乐的状态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行也思君,坐也思君"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?
答:通过行为复现强化情感浓度,使用互文修辞展现无时无刻的思念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作与温庭筠《菩萨蛮》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差异
答案:温词女性多为静态装饰物,本作则通过连续动作展现主动情感;前者侧重外貌描写,后者突出心理活动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分析"雨打梨花"意象在现代文学中的化用案例
答案示例:白先勇《游园惊梦》用此意象象征命运打击,王安忆《长恨歌》借指时代洪流中的个体脆弱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