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毛泽东《七律·长征》原文注释翻译赏析

毛泽东《七律·长征》原文注释翻译赏析

时间:2025-09-13 12:19:01

毛泽东《七律·长征》原文注释翻译赏析

《七律·长征》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后创作的壮丽诗篇,以豪迈笔触再现了红军跨越千山万水的英雄气概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等多维度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革命史诗的精神内核与艺术价值。

原文

七律·长征

毛泽东

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。

五岭逶迤腾细浪,乌蒙磅礴走泥丸。

金沙水拍云崖暖,大渡桥横铁索寒。

更喜岷山千里雪,三军过后尽开颜。

译文

红军不畏惧长征的艰难险阻,万水千山在眼中不过是平常之事。

绵延的五岭山脉如同翻腾的细小波浪,巍峨的乌蒙山像滚动的小泥丸。

金沙江的浪涛拍击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,大渡河上横跨的铁索桥寒气逼人。

最令人欣喜的是越过千里积雪的岷山,全军将士终于露出胜利的笑容。

注释

五岭逶迤(wēi yí):五岭山脉蜿蜒连绵。逶迤形容山脉曲折延伸的样子。

乌蒙磅礴(páng bó):乌蒙山气势雄伟。磅礴形容山势宏大壮观。

云崖:高耸入云的山崖,特指金沙江两岸的悬崖。

铁索寒:大渡河泸定桥由十三根铁索组成,"寒"字既写实景寒气,又暗喻战斗的严峻。

岷山千里雪:红军翻越的最后一座雪山,象征长征最艰苦的阶段。

创作背景

1935年10月,中央红军跨越11个省,行程二万五千里,突破重重围剿抵达陕北。毛泽东在甘肃通渭县文庙小学召开的干部会议上首次朗诵此诗。当时红军刚突破天险腊子口,尚未完全摆脱追兵,但毛泽东已预见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首联总括长征精神,中间两联具体描写征途险阻,尾联升华胜利喜悦,形成"总-分-总"格局。

2. 意象运用:将五岭化为"细浪"、乌蒙视作"泥丸",通过缩小夸张手法展现红军藐视困难的豪情。

3. 炼字艺术:"暖"与"寒"的对比,既写自然气候,又暗喻不同战斗经历的情感体验。

4. 历史价值:诗句"三军过后尽开颜"准确预言了长征作为宣言书、宣传队、播种机的伟大意义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七律·长征》最震撼处在于空间意象的创造性转化。毛泽东将实际海拔2000多米的乌蒙山比作"泥丸",把横亘四省的五岭山脉视为"细浪",这种艺术变形绝非简单的修辞技巧。诗人以俯视寰宇的视角重构地理空间,本质上是对红军精神高度的诗化呈现。当物理世界的崇山峻岭在诗行中变得渺小,正反衬出革命者精神世界的巍峨。

范文二

尾联"更喜岷山千里雪"的"喜"字值得玩味。翻越雪山本是长征中最艰苦的历程,冻饿致死者逾千人。毛泽东却以"喜"字统摄,形成情感表达的逆势上扬。这种超越常理的审美选择,蕴含着深刻的革命辩证法:正是通过征服最严酷的考验,才能收获最纯粹的喜悦。雪山的洁白更象征革命者历经磨难后的精神涅槃。

关于《七律·长征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文学常识:七律即七言律诗,要求中间两联对仗,全诗押平声韵。本诗押"an"韵(难、闲、丸、寒、颜)。

关键字词:逶迤(wēi yí)、磅礴(páng bó)、云崖、铁索寒。

意象体系:山水意象(五岭、乌蒙、金沙、大渡、岷山)构成空间叙事线索。

艺术手法:夸张对比(细浪/泥丸)、视听结合(水拍/桥横)、情景交融(暖/寒)。

思想主旨:讴歌红军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,展现毛泽东军事浪漫主义诗风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等闲:__________

(2)逶迤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看作平常之事

(2)山脉蜿蜒曲折的样子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五岭逶迤腾细浪,乌蒙磅礴走泥丸"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?

答案:通过缩小夸张手法,将崇山峻岭化为细浪泥丸,反衬红军藐视困难的豪迈气概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七律·长征》与李白《蜀道难》在山水描写上的差异。

答案:李白极言蜀道之险,突出自然伟力对人的压迫;毛泽东则将天险弱化,强调人定胜天的革命意志。前者体现浪漫主义的惊叹,后者展现实践论的自信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金沙水拍云崖暖,大渡桥横铁索寒"中的情感对比。

答案:"暖"暗喻巧渡金沙江的战术智慧带来的欣慰,"寒"明写铁索桥的物理温度,暗指强渡大渡河的惨烈。冷暖对照中浓缩了长征的复杂体验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"红军不怕远征难"的精神,谈谈对当代青年奋斗的启示。

答案示例:诗中展现的迎难而上、乐观进取的精神品质,启示当代青年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战略定力,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,在化"远征"为"等闲"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