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司马光《三年级课文》原文及赏析

司马光《三年级课文》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9-06 20:00:02

司马光《客中初夏》原文及赏析

本文解析北宋政治家司马光的七言绝句《客中初夏》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层次鉴赏,揭示诗中隐含的士人品格与人生哲理。

客中初夏

宋·司马光

四月清和雨乍晴,

南山当户转分明。

更无柳絮因风起,

惟有葵花向日倾。

译文

四月天气清爽雨后初晴,

对着门户的南山轮廓愈发清晰。

再没有随风飘舞的柳絮,

只有葵花执着地朝向太阳。

注释

【清和】指农历四月天气,《岁时杂记》载"四月朔为清和节"。

【乍晴】音zhà qíng,初晴。"乍"字准确捕捉初夏天气特征。

【柳絮】暗喻随波逐流之人,典出《世说新语》"未若柳絮因风起"。

【葵花】向日葵,象征忠贞品格,《淮南子》有"葵藿倾叶,不待风而靡"之说。

创作背景

宋神宗熙宁三年(1070年),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,自请离京判西京御史台。此诗作于洛阳闲居期间,表面写初夏景物,实则寄托政治立场。洛阳为旧党聚集地,诗中"葵花"意象可视为对吕公著等守旧同僚的呼应。

作品解析

一、结构上采用"起承转合"经典布局,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托物言志,转折在第三句"更无"二字。

二、语言平实如话却暗含机锋,"转分明"既写山色清晰,又喻政治立场分明。

三、意象选择极具张力:柳絮的轻浮与葵花的坚定形成道德对比,继承杜甫"葵藿倾太阳,物性固难夺"的比兴传统。

范文一

诗中气象与人格的完美统一,构成司马光此诗最大特色。首句"清和"既写时令特征,又暗含政治清明的期许。"南山当户"的构图,令人想起陶渊明"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"的隐逸情怀,但司马光笔下之山更具政治象征——作为洛阳地理标志的嵩山,在此成为士人精神坐标。后两句的意象对抗尤为精彩,柳絮意象可追溯至谢道韫咏雪典故,此处反用其意,批判新党人士如柳絮随风摇摆;而葵花典出曹植《求通亲亲表》"若葵藿之倾叶",化用为忠贞不渝的政治宣言。

范文二

这首七绝的艺术魅力在于其"双重解读"的可能。表面看是出色的田园诗:雨霁初晴的明快,南山轮廓的清晰,柳絮消失的清爽,葵花向阳的生机,共同构成和谐的初夏画卷。但深层看却是政治隐喻诗:首句暗喻变法引发的朝局动荡暂歇;"南山"或指退居洛阳的富弼等旧党领袖;柳絮影射见风使舵的官员;葵花则是作者自况。这种"诗中有画,画中有谏"的表现手法,继承自《诗经》比兴传统,比直抒胸臆更显士大夫风骨。

关于《客中初夏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【文学常识】司马光为北宋史学家、政治家,主持编纂《资治通鉴》,旧党领袖,与王安石政见不合。

【关键意象】柳絮象征随波逐流,葵花象征忠贞不渝,形成核心对比。

【艺术手法】白描中见寄托,平淡中寓深意,体现宋诗"以议论为诗"的特点。

【思想内涵】反映北宋新旧党争背景下士大夫的政治操守与人生选择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乍晴:__________

(2)当户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初晴,刚放晴

(2)正对着门窗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后两句"更无柳絮因风起,惟有葵花向日倾"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

答案:通过柳絮与葵花的对比,表明自己不会随政治风向改变立场,始终如葵花向阳般坚守信念,体现刚正不阿的品格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客中初夏》与周敦颐《爱莲说》在托物言志手法上有何异同?

答案:同:都通过植物意象象征人格。异:司马诗用对比手法突出葵花品格,周文用衬托手法突出莲花形象;司马重在政治坚守,周重在道德修养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在现代社会,"葵花向日"的品格可以如何体现?

答案示例:在价值多元的时代,保持专业操守不随波逐流;面对诱惑时坚守道德底线;在集体盲从中保持独立思考等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