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伯牙绝弦》原文及赏析
《伯牙绝弦》是先秦时期流传的经典故事,讲述琴师伯牙因知音钟子期去世而毁琴断弦,表达对知音难觅的永恒哀思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这一文化典故。
原文
《伯牙绝弦》
(先秦·列子)
伯牙善鼓琴,钟子期善听。
伯牙鼓琴,志在高山。
钟子期曰:"善哉,峨峨兮若泰山!"
志在流水。
钟子期曰:"善哉,洋洋兮若江河!"
伯牙所念,钟子期必得之。
子期死,伯牙谓世再无知音。
乃破琴绝弦,终身不复鼓。
译文
伯牙擅长弹琴,钟子期善于倾听。
伯牙弹琴时,心中想着高山。
钟子期说:"弹得真好啊!巍峨雄壮如同泰山!"
伯牙心中想着流水。
钟子期说:"弹得真好啊!浩荡宽广如同江河!"
伯牙心中所想,钟子期总能领会。
钟子期去世后,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。
于是摔碎琴身扯断琴弦,终生不再弹琴。
注释
【鼓琴】弹琴。鼓:弹奏。
【志在高山】心中想着高山。志:心意。
【峨峨】形容山势高峻的样子。
【洋洋】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。
【所念】心中所想表达的内容。
【绝弦】扯断琴弦,表示终止演奏。
创作背景
故事最早见于《列子·汤问》,成书于战国时期。先秦时代音乐被视为沟通天人的重要媒介,琴者常以琴声寄托志向。伯牙作为楚国著名琴师,其断琴行为既是对知音的祭奠,也是对知音文化的极致诠释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采用对比手法,前半段写知音相得,后半段写知音永失,形成强烈情感落差。
2. 语言艺术:运用"峨峨""洋洋"等叠词,既摹写琴音又展现意境,达到声情交融的效果。
3. 思想内涵: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"士为知己者死"的精神内核,将知音之情提升到生命价值的高度。
4. 文化影响:衍生出"高山流水""知音难觅"等成语,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符号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伯牙绝弦》以不足百字的篇幅,构建了中国美学史上最动人的知音图景。文本通过"高山-流水"的意象组合,既展现琴艺之妙,更彰显心意相通之奇。当伯牙的琴声化作泰山江河,钟子期不仅能听其声,更能会其意,这种超越语言的精神共鸣,正是知音文化的精髓所在。
范文二
绝弦之举具有多重象征意义:从行为本身看,是对艺术生命的自我终结;从精神维度看,则是将知音之情神圣化的仪式。伯牙选择"终身不复鼓",不是艺术的放弃,而是对纯粹性的坚守。这种决绝姿态,使故事超越个人悲剧,升华为对精神契合的永恒追问。
关于《伯牙绝弦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出自《列子·汤问》,先秦散文代表作。
2. 重点字词:鼓(弹奏)、志(心意)、峨峨(山高貌)、洋洋(水大貌)、绝(断绝)。
3. 文化意象:"高山流水"象征知音默契,"绝弦"代表知音断绝。
4. 思想主旨:讴歌知己难求,强调精神契合的可贵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伯牙善鼓琴:__________
(2)洋洋兮若江河:__________
答案:
(1)弹奏
(2)水势浩大的样子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破琴绝弦"体现了伯牙怎样的情感?
答案:表达了对知音逝去的极度悲痛,以及宁愿放弃艺术也不愿屈就庸俗的决绝态度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伯牙绝弦》与《庄子·徐无鬼》中的"匠石运斤"故事在知音主题上的异同。
答案:同:都展现技艺与理解的完美配合。异:伯牙故事侧重知音逝去的哀痛,匠石故事强调配合的默契程度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现实谈"知音难觅"的当代意义。
答案示例: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真正的精神共鸣更为珍贵。伯牙绝弦提醒我们,在追求广泛社交的同时,更应珍视那些能理解自己精神世界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