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禹锡《口技》原文及赏析
本文梳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杂记《口技》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与背景解析,展现其以简笔摹写市井技艺的文学匠心。读者可从中掌握文言字词、艺术手法及中唐市民文化特征。
原文
口技
唐·刘禹锡
京中有善口技者。
会宾客大宴,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。
口技人坐屏障中,一桌、一椅、一扇、一抚尺而已。
众宾团坐。少顷,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,满坐寂然,无敢哗者。
遥闻深巷中犬吠,便有妇人惊觉欠伸,其夫呓语。
既而儿醒,大啼。夫亦醒。
妇抚儿乳,儿含乳啼,妇拍而呜之。
又一大儿醒,絮絮不止。
当是时,妇手拍儿声,口中呜声,儿含乳啼声,大儿初醒声,夫叱大儿声,一时齐发,众妙毕备。
满坐宾客无不伸颈,侧目,微笑,默叹,以为妙绝。
译文
京城有位擅长口技的艺人。
正逢有人大摆宴席,在厅堂东北角设置八尺高的屏风。
表演者坐在屏风后,仅有一桌、一椅、一扇和一块醒木。
宾客围坐。片刻后,只听醒木一拍,全场静默无声。
远处深巷传来狗叫,接着妇人惊醒打呵欠,丈夫说梦话。
随后婴儿啼哭,丈夫也醒了。
妇人喂奶,婴儿含着乳头哭,妇人轻拍哼唱。
大孩子醒来,絮絮叨叨。
此刻,拍儿声、哼唱声、啼哭声、呵斥声交织,惟妙惟肖。
宾客们伸长脖子,侧目微笑,暗自赞叹技艺精妙。
注释
厅事:厅堂。古代建筑中待客的正屋。
抚尺:醒木。艺人表演时用来引起注意的木块。
呓语(yì yǔ):说梦话。此处拟声逼真,体现口技者摹拟能力。
絮絮:连续低声说话。通过叠词增强听觉画面感。
众妙毕备:各种声音技巧全然呈现。"妙"字点睛,强调艺术感染力。
创作背景
此文作于刘禹锡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期间(829-834年)。中唐时期,市民文艺兴起,杂技、说唱等技艺盛行。刘禹锡长期被贬外放,接触民间艺术,故能以白描手法记录市井百态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按时间顺序铺陈,从准备、开场到高潮,最后以观众反应收束,层次分明。
2. 语言艺术:全篇仅二百余字,却连用"犬吠""欠伸""叱"等十余种声音摹拟,构成听觉蒙太奇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市井技艺的精细刻画,反映中唐世俗文化活力,隐含对民间智慧的赞赏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口技》最妙处在"以声造境"。全文未写表演者形貌,仅凭声音摹拟便构建出完整生活场景。深巷犬吠拉开夜幕,妇人欠伸点明时辰,婴儿夜啼推进情节,五种声音同时爆发时将市井烟火气推向极致。刘禹锡用文字完成声音转译,使读者如临其境,这种"不写之写"正是古典散文留白的精髓。
范文二
此文堪称唐代"声音纪录片"。刘禹锡精准捕捉口技表演的三个层次:单一声音(犬吠)确立空间感,连续声音(妇抚儿)形成叙事链,复合声音(众妙毕备)制造高潮。尤其"伸颈,侧目"四字,通过观众微表情反衬技艺之精,比直接赞美更具说服力。这种侧面烘托手法,与白居易《琵琶行》"东船西舫悄无言"异曲同工。
关于《口技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刘禹锡属中唐"古文运动"代表,与柳宗元并称"刘柳"。
关键字词:呓语(yì yǔ)、抚尺(fǔ chǐ)、厅事(tīng shì)。
艺术手法:白描、侧面描写、以动衬静。
核心意象:屏障(象征艺术与现实的分界)、抚尺(控制表演节奏的关键道具)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会宾客大宴:__________
(2)众妙毕备:__________
答案:
(1)适逢
(2)全部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满坐寂然"与"众妙毕备"形成怎样的艺术效果?
答案:通过静默与喧闹的强烈对比,突出表演者的技艺掌控力,营造戏剧张力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妇手拍儿声,口中呜声,儿含乳啼声"的修辞效果。
答案:排比句式强化声音层次感,"拍""呜""啼"三个动词精准区分不同声源,体现作者观察细微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口技》与林嗣环《口技》在描写重点上的差异。
答案:刘禹锡重声音摹拟的层次推进,林嗣环侧重表演者与观众的互动关系,二者共同构成古代口技文学的双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