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塞翁失马》古文原文及赏析

《塞翁失马》古文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8-30 19:15:02

《塞翁失马》古文原文及赏析

《塞翁失马》是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中的一则寓言,通过塞翁对得失祸福的辩证看法,揭示事物相互转化的哲理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。

原文

《塞翁失马》

(西汉)刘安

近塞上之人,有善术者,马无故亡而入胡。

人皆吊之,其父曰:"此何遽不为福乎?"

居数月,其马将胡骏马而归。

人皆贺之,其父曰:"此何遽不能为祸乎?"

家富良马,其子好骑,堕而折其髀。

人皆吊之,其父曰:"此何遽不为福乎?"

居一年,胡人大入塞,丁壮者引弦而战。

近塞之人,死者十九。

此独以跛之故,父子相保。

译文

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,有位擅长推测吉凶的老人。

一次,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住地。

人们都来安慰他,老人却说:"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?"

过了几个月,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。

人们都来祝贺他,老人却说:"这怎么就不能是灾祸呢?"

家里多了好马,儿子喜欢骑,结果摔断了大腿。

人们都来安慰他,老人却说:"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?"

过了一年,胡人大举入侵边塞,青壮年都拿起武器作战。

边塞附近的人,战死的占十分之九。

唯独因为腿瘸的缘故,父子得以保全性命。

注释

塞上:边境地区。"塞"指边塞。

术:指占卜、预测吉凶的本领。

亡:逃跑。"亡"在此处意为走失。

吊:慰问遭遇不幸的人。

何遽:怎么就。"遽"读作jù,表示反问。

髀:大腿。"髀"读作bì,指大腿骨。

丁壮:壮年男子。"丁"指成年男子。

十九:十分之九,形容比例很高。

创作背景

《淮南子》成书于西汉时期,由淮南王刘安组织门客编撰。这则寓言产生于战乱频仍的边塞地区,反映了古人对祸福无常的深刻认识。当时社会动荡,人们常面临突如其来的变故,这则故事体现了道家的辩证思想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采用"祸福相倚"的三段式结构,层层递进,最终揭示主旨。

2. 语言特色:运用反复修辞,"此何遽不为福乎"三次出现,强化主题。

3. 思想内涵:阐释老子"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"的辩证观点。

4. 艺术手法:通过日常小事揭示深刻哲理,以小见大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塞翁失马》通过三次祸福转换,展现了古人高超的辩证智慧。故事中"马亡-得马-子伤-免役"的连锁反应,形象说明了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。塞翁的淡定从容,体现了一种超越世俗得失的达观态度。这种思想对当代人面对挫折仍具启发意义。

范文二

这则寓言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叙事节奏的把握。每次转折都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,形成强烈的戏剧张力。作者刻意淡化具体时间地点,使故事具有普遍意义。塞翁的三次反问构成叙事主线,最终以"父子相保"的圆满结局,印证了道家"无为而治"的处世哲学。

关于《塞翁失马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遽(jù)、髀(bì)、塞(sài)、亡(wáng)
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,西汉刘安编撰

3. 核心思想:祸福相依的辩证关系

4. 表现手法:反复、对比、以小见大

5. 成语衍生:"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"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人皆吊之:__________

(2)其马将胡骏马而归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慰问

(2)带领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?

答案:说明祸福相互依存转化的道理,启示人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得失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此何遽不为福乎"在文中的作用。

答案:这句话三次出现,构成叙事线索,突出主题思想,体现塞翁的辩证思维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联系现实谈谈"塞翁失马"的启示。

答案:生活中遇到挫折不必过分沮丧,看似不好的事情可能带来转机;获得成功也要保持清醒,避免乐极生悲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