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袁枚《所见》原文、翻译及赏析

袁枚《所见》原文、翻译及赏析

时间:2025-09-19 16:57:01

袁枚《所见》原文、翻译及赏析

《所见》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清新小诗,通过牧童骑牛、捕蝉的生动画面,展现乡村生活的闲适与童趣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这首诗。

原文

所见

清·袁枚

牧童骑黄牛,歌声振林樾。

意欲捕鸣蝉,忽然闭口立。

译文

牧童骑在黄牛背上,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间回荡。

他想要捕捉正在鸣叫的蝉,突然闭口站立不动。

注释

牧童骑黄牛:牧童,放牛的孩童;黄牛,诗中指代耕牛。开篇以白描手法勾勒乡村典型场景。

歌声振林樾:振,回荡;林樾(yuè),树荫。以声衬静,突出牧童的天真烂漫。

意欲捕鸣蝉:意欲,想要;鸣蝉,夏季典型意象,暗转情节。

忽然闭口立:闭口,停止歌唱;立,静止。通过动作突变展现童趣的戏剧性瞬间。

创作背景

乾隆三十三年(1768),袁枚辞官隐居随园,长期观察乡村生活。此诗作于夏日游历途中,诗人以简练笔触捕捉孩童捕蝉的鲜活片段,体现其"性灵说"主张——诗歌应直抒胸臆,表现生活本真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前两句铺陈场景,后两句聚焦细节,形成"全景-特写"的镜头式结构。

2. 语言艺术:全诗20字无一赘笔,"振""闭""立"三个动词串联起动态到静态的转变。

3. 思想内涵:通过孩童的天真举动,暗含对未被世俗沾染的本真状态的赞美。

4. 表现手法:以声写静(蝉鸣反衬环境),以动衬静(牧童动作骤停),具有中国画"留白"韵味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袁枚将瞬间定格为永恒的艺术功力在《所见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。前两句中"振林樾"的歌声充满穿透力,与后文"闭口立"的静默形成强烈反差。这种由张扬到收敛的情绪转换,恰似中国戏曲中的"亮相"手法,在动作凝固的刹那,让读者窥见牧童屏息凝神的专注神态。诗人未直接描写蝉,却通过牧童的反应让蝉的存在感倍增,可谓"不着一字,尽得风流"。

范文二

诗中隐藏着耐人寻味的哲学思考。牧童从纵情歌唱到突然静默的行为转变,暗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两种状态:一是与万物和谐共处的欢愉,二是对生命奇迹的敬畏凝视。袁枚通过孩童的视角,展现出未经教化的本真智慧——当人全身心投入当下时,最微小的生命互动(如捕蝉)也能成为庄严的仪式。这种对生活瞬间的诗化处理,正是性灵派诗歌的核心魅力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文学常识:袁枚"性灵说"主张;清代诗坛"格调派"与"性灵派"之争。

2. 重点字词:樾(yuè,树荫);振(回荡);意欲(想要)。

3. 意象分析:黄牛(田园象征)、鸣蝉(夏季典型意象)。

4. 艺术特色:白描手法、动静结合、留白艺术。

5. 主旨理解:赞美童真天性,表现生活本真之美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振林樾:__________

(2)意欲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回荡在树荫间

(2)想要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忽然闭口立"表现了牧童怎样的心理变化?

答案:从自由歌唱的放松状态,瞬间转为专注观察的紧张状态,展现儿童情绪转换迅速的天真特质。

三、表现手法

题目:分析诗中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。

答案:前两句动态描写(骑牛、唱歌)与后两句静态刻画(闭口、站立)形成鲜明对比,增强画面张力,突出牧童捕蝉时的专注神态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《所见》,谈谈袁枚"性灵说"在诗歌中的体现。

答案示例:该诗捕捉生活瞬间的真实感受,不加雕琢地表现童真童趣,语言自然清新,正体现了袁枚主张的"诗写性情,不贵雕琢"的创作理念。

相关文章: